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朋友」是最不該抱怨的對象 /天下雜誌

今天看到一篇天下雜誌分享的好文章:調查:「朋友」是最不該抱怨的對象 

看完有如雷灌頂的感覺,原來是這樣子啊!

 裡面說到,
《發展心理學月刊》(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曾刊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針對八百一十三位學生所做的研究,得出一項驚人的事實:經常跟朋友抱怨,反而會更沮喪,而且在女性身上比男性更嚴重!這個發現似乎與我們所認知的「友誼」功能背道而馳。


朋友的重要功能之一,不就是心情不好時,能夠聽自己訴苦嗎?
主持這項研究的心理學家發現,無論男女,當遭遇到問題時(如被公司同事孤立或喜歡的對象不理睬自己),通常都喜歡找朋友訴說困擾。但如果這些耗盡漫漫長夜的促膝長談或昂貴的電話帳單持續六個月或更久,女性焦慮和沮喪的情緒會明顯惡化,而男性的焦慮和沮喪的情緒雖沒有惡化但也未見任何改善。



文章這麼說,我才想到,以前真的很愛抱怨,尤其是讀研究所的時期,
那時自己選了一個很多案子的老師手下工作。

只要是研究室學姐弟妹們一同聚餐,大家聚在一起除了聊八卦,另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抱怨研究室工作,
在聚餐時抱怨還不滿足,我還會回宿舍和室友抱怨,然後她也抱怨她研究室如何如何,結果造就一個越來越多指責與抱怨的環境。

如同研究所指,我們抱怨完情緒並沒有比較好,反而更惡化,有時大家還會比較誰比較糟,比較不糟的人反而似乎有被安慰到的感覺。

現在想想,那時不應該是這樣子,可以有更好的聊天內容,
大家可以來討論最近發現、或做了什麼很棒的事情,或是學到了什麼,或是一起檢討工作上遇到的問題,大家建議怎麼改進、流程上要怎麼改進會更有效率、更快等等。
一直抱怨是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的,下次遇到還是一樣有問題,因為大家注意的是「問題本身」而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想起我以前覺得很不錯的學弟,那時朋友問我為什麼會被吸引,我有認真的想過,除了一般的理由,最特別的理由就是「他不會抱怨工作或環境怎樣」,在同個環境下工作,我真的沒聽過他抱怨的,即使被指派不合理的工作,一般人都會抱怨,但他都默默的做完,不會多做批評。

有個學妹工作能力和學弟一樣強,但是差別就是學妹比較會抱怨,只要問到她工作的事,除了抱怨還是抱怨,抱怨上司、抱怨客戶,抱怨的內容佔了2/3,不過說歸說,她還是會很認真的把事情完成,雖然我很喜歡那個學妹,若她能少一些抱怨我想我會更喜歡她吧!

我一直把卡內基的「不抱怨、不批評、不責備」當作奉行的指標,不過有時候還是會三個輪流「破戒」,我希望將來破戒情況越來越少,我已把我的奉行指標改為「多讚美、多鼓勵、多付出」,用正向的態度減少負面的情緒,我還有很多要學習的呢!

抱怨不吐不快?懂得駕馭憤怒,才能推動工作
生氣其實是門高深的學問,怒氣的使用其實是領導統御的一種智慧,而不只是個人情緒的發洩。駕馭憤怒的人絕對不會隨便發怒,只有當其所制定的規矩/原則被破壞時才會出手。
真的動怒,職涯前景就結束了
不管什麼原因,只要情緒失控,放縱自己的怒氣,對同事(或上司、合作廠商亦然) 發飆,這個人在這家公司的前途大概就算結束了。 沒有一個老闆會用一個無法管控自己情緒的人(也就是俗話說的EQ低),至少不會想委以重任。


被憤怒駕馭:口無遮攔,毫無原則的隨便罵人
被憤怒所駕馭的人,通常口無遮攬,什麼難聽的髒話都能飆得出口,罵人罵到臉紅脖子粗,涉及人身攻擊,而且完全於事無補,甚至還會反過頭來讓原本已經碰上困難的工作更加棘手(例如宣部怠工,放棄任務),明顯可以感覺他只是在發洩情緒。


駕馭憤怒:冷靜且有原則
相反的,懂得利用憤怒的人,其實相當冷靜,不帶個人情緒,嘴巴所說出來的話全都是就事論事,條理分明,就算修理員工也多半以挖苦式的嘲諷/幽默口吻,絕對沒有半句羞辱或人身攻擊的下流言語。最重要的是,還能明確指出問題所在,提出解決辦法(至少是指引一條正確的方向)。


真正好的領導人,不是不會生氣的老好人,也不是被情緒駕馭的惡魔上司,而是懂得利用「憤怒」,作為完成工作任務、推開攔阻力量的執行策略。

上面這段是在講工作上的事情,自己的情緒管理非常重要,不要為了一點小事就被影響心情,而是要將自己的怒氣轉換成工作的動力,要回嘴的話,就事論事,不帶羞辱或人身攻擊的言語,還要講出問題所在,提出解決辦法。

以上說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還需要多修練,當情緒來的時候,我能忍則忍,當不小心說出口,我常會後悔當初為什麼沒多想想再講,傷了別人也傷了自己。朋友跟我說,「要站在別人的立場想事情。」,我一直以為我是,後來被提醒才發現要再加強,說出口前要再想想,才不會不小心又傷害了別人而不自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